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财经  > 正文

供需缺口存在 郑糖有修复内外盘价差需求

日期:2023-08-30 07:57:14 来源:期货日报

今年以来,受到厄尔尼诺的影响,印度蔗区的累计降雨量偏少。印度气象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为止,主要蔗区马哈拉施特拉邦和卡纳塔克邦的季风降雨量比平均水平低50%。因此, 印度糖厂协会(ISMA)在对2023/2024年度新季食糖第一次预估中,将产量调至偏低水平的3168万吨。这意味着在保证印度国内的消费和安全库存后,印度可出口食糖数量将降至300万—400万吨的水平,较本榨季减少约200万吨,加剧全球食糖贸易流的紧张程度。据悉,8月23日,降雨不足导致印度甘蔗减产,印度预计将在10月开始的2023/2024年度禁止糖厂出口,如果政策落地,这将是7年来首次停止出口,进一步加剧全球食糖供应紧张程度。消息一出,伦敦白糖和纽约原糖价格双双上涨超2%。截至8月28日收盘,原糖累计涨幅超9%,主力合约重回25美分/磅以上,即期汇率下的配额外进口成本突破8000元/吨,驱动郑糖出现新一轮上涨。

印度对糖业的支持结构改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糖业在印度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仅次于棉纺制品行业的第二大农业产业,有超过5000万人从事有关甘蔗种植、压榨、食糖分销和批发的工作,有超过500家糖厂为全球输送每年最高超1000万吨的食糖。然而,印度糖业长期面临着一个悖论:一方面,政府通过财政激励和制定食糖最低销售价(MSP)来保护糖业;另一方面,政府每年需花费数十亿美元来消化刺激政策下产生的过剩食糖。

根据公开的信息和外文报告,我们复盘了20世纪以来印度为糖业发展出台的一系列保护措施。

1932—1934年,印度先后出台了《糖工业保护法》和《甘蔗法》,前者针对进口糖征收关税为国内糖业建立屏障,后者确定了甘蔗价格以保护种植者的利益。1938年,根据《糖厂控制法》糖厂必须通过糖合作社购买甘蔗,而不是从中间贸易商手中购买,以保护糖合作社的利益。直到目前,甘蔗种植者和糖厂之间仍保持着紧密且直接的购销关系,且不存在中间人赚差价。1950年,根据甘蔗(控制)令,印度开始确定统一的甘蔗最低价格,消除区域差异。1951年,根据《工业(发展和监管)法》,印度从各邦手中接管对糖业的监管权。1955年,印度对糖业的干预从种植端蔓延至销售端。根据《基本商品法》,政府有权利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征收配额(征糖义务:每家糖厂都必须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向中央政府上缴其产量的10%),以此获得低成本糖库存,剩下用于自由销售的糖也受到“月度释放机制”的控制,该机制决定了制糖公司可以销售的食糖数量,政府允许定期向市场投放非征收的食糖,订单按季度发布,通过全年均匀分配库存,在4—6月生产的食糖可以进行全年销售。通过以上政策管控,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糖业完全由政府控制。1982年,为了糖业更好发展,印度成立了甘蔗发展基金,开始向糖厂提供财政援助。1998年,印度设立了稳定糖价的基金,用于在糖价较低时向甘蔗种植者支付蔗款。

除此之外,印度从2009—2010年开始确定公平有偿价格(FRP),该价格的设定考虑了甘蔗生产成本、作物间价格平价、含糖量、食糖价格、食糖供应量和利润,以提供更合理的价格保护甘蔗种植者的利润。各邦还可以通过国家建议价格(SAP)干预甘蔗定价,以增强农民的利益,SAP价格设定的依据是农民和糖厂之间按70∶30的比例分配甘蔗生产链中创造的价值。因此,甘蔗费的实际支付将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糖厂向农民支付底价(FRP),第二步是根据糖厂最终的食糖销售价格,按照70∶30的比例进行再分配。由此来看,印度蔗农和糖厂是利益共同体。

从印度2023/2024年度关于糖业的补贴和补贴相关计划的说明来看,印度对食糖库存等直接补贴大幅缩减。其中,关于食糖缓冲库存的创建和维护从2021/2022年度的60亿印度卢比减至近乎为零。取而代之的是,对糖厂扩乙醇产能的财政支持预算从2021/2022年度的16亿印度卢比上调至2023/2024年度的30亿印度卢比,2023/2024年度为40亿印度卢比。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今年印度食糖产量没有进一步下调预期,维持在3100万吨左右的水平,那么食糖可出口量则维持在300万吨左右的水平。

印度糖业发展面临一些困境

一是水资源匮乏以及资源分配不均。甘蔗是一种耗水量巨大的农作物,在马邦种植的甘蔗品种每个生长周期需要1700—2400毫米的灌溉用水量。马邦甘蔗种植区主要分布在西部,西马邦地区干旱,政府电力补贴蔗农抽取地下水,同时利用运河和水库的地表水进行灌溉。1960—2011年,马邦甘蔗种植面积和产量扩大7倍,以占农作物4%的种植面积消耗了61%的灌溉用水量。市场对种植甘蔗面积巨大的Upper Bhima Basin(浦那上比马盆地)的研究表明,甘蔗种植增加造成浦那上比马盆地流域水流量减少,以及地下水位下降和枯竭。

甘蔗灌溉对用水量的巨大需求,阻碍了其他富含蛋白质和微量营养元素农作物的种植、灌溉和生产。调查显示,马邦谷物和豆类的灌溉覆盖率分别为22%和12%,远低于全国60%和20%的水平,同时马邦只有19.6%的耕地灌溉覆盖率,不及全国平均水平47.7%的一半。这些营养农作物只能在雨养条件下种植,不仅产量低,而且容易受到季风影响。同时,印度政府通过公共分配系统(PDS)补贴价格鼓励食糖消费,谷物和豆类等更富有营养的食物价格不具备竞争力,难以缓解印度民众目前的蛋白质和微量营养元素缺乏,这就是水—营养问题传导机制。

二是生物质能源发展对蔗料和水资源的争夺。印度糖业面临食糖生产过剩和食糖库存增加的困境,而印度糖业有高额补贴,印度食糖价格一直高于全球食糖价格,使印度的剩余食糖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除了通过食糖出口补贴和PDS的方式消耗库存,印度还通过乙醇混合汽油(EBP)引进以甘蔗为原料的乙醇生产技术,一方面消耗多余的食糖库存,另一方面补贴能源需求,强化能源安全。

目前,印度甘蔗生产乙醇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印度最早允许的使用糖蜜(制糖加工的副产品)生产乙醇的方式。由于印度能源需求迅速增加,缺口巨大,而乙醇生产能力不足,为实现政府的乙醇掺混汽油产量,必须扩大乙醇生产,这意味着对糖蜜和制糖需求增加。这种甘蔗生产乙醇的方式需要更多的水和土地资源来种植更多的甘蔗,可能会加剧印度水资源枯竭问题,并导致食糖进一步过剩。第二种方式是印度近期的新措施,允许直接使用甘蔗汁生产乙醇,并对糖蜜和甘蔗汁生产的乙醇进行了差别定价,后者价格更高,以此鼓励新的甘蔗生产乙醇的方式。甘蔗汁生产乙醇有助于在缓解能源危机和食糖过剩的同时,不必扩大甘蔗种植面积,避免了水资源枯竭和营养作物不足进一步恶化,是目前具有较好前景的一种方式,但是产能相对有限。

印度食糖贸易政策如何调整

第一,在厄尔尼诺的影响下,印度甘蔗产量不容乐观,但是仍取决于9月的降雨情况。如果按照目前公允的3100万吨产量,那么印度食糖仍有300万—400万吨出口量。

第二,历史上,印度糖业和印度政府之间一直维持着相互支持的共生关系,印度糖业为印度贡献了超5000万个工作岗位,糖合作社是主要蔗区的重要产业模式,合作社的董事会掌握了当地重要的话语权,印度政党通过团结董事会获得更多选票上的支持,执政党通过补贴的形式给予糖业支持。因此,糖厂的利益非常重要,禁止过量的食糖出口可能会影响到糖厂利益。

第三,从2023/2024年度印度的财政计划来看,对食糖库存的补贴被削减,取而代之的是补贴乙醇产能,但是目前印度乙醇产量还相对有限。根据普氏报告,制醇比预计在12%左右,很难完全消化掉过剩的食糖库存。因此,在当前高糖价的背景下,出口仍是过剩食糖的处理方式。

第四,9月降雨如果继续偏差,食糖产量下调至3000万吨以下的水平,那么印度下一个榨季食糖仍有减产预期,可出口糖将进一步下修。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印度禁止出口的可能性或客观地增加。

第五,随着印度在乙醇产能上的积极投入,甘蔗制醇成为未来印度消耗过量食糖库存的方式,库存压力减少使得印度不再和以往一样着急出口,也赋予印度通过调节出口节奏来争夺食糖定价的权利。在未来“印度有多少可出口糖、会不会限制出口量、会不会禁止出口”将是长期需要讨论的问题,而食糖也将迎来新一轮定价。

我国食糖缺口需进口糖弥补

我国食糖存在500万—600万吨供需缺口,需要依赖进口糖来弥补,所以内外盘糖价将长期维持联动性,用配额外的进口作为国内糖价锚定的逻辑也可以长期使用,第四季度原糖的话语权将逐渐向印度转移。根据前文分析,短期印度新季食糖出口存在进一步削减的预期,全球贸易流有再度缩紧的可能性,进而导致原糖向更高的区间波动。长期来看,印度面临水资源分配不均、生物质燃料对蔗料挤占等问题,食糖产量扩张面临瓶颈,食糖出口变得有限,全球原糖供需结构收紧,原糖面临价格上的重新定价,这种向上的驱动也将通过进口成本向我国传导。

近期,由于内外盘糖价均以交易自身的基本面为主,联动性阶段性减弱,但是市场仍然用进口糖成本作为连接内外盘联动性。而目前外盘糖价继续维持Contango结构的可能性较大。因此,从结构上看,中长期内盘有向外盘修复的需求。外盘ICE原糖10月和明年3月合约呈现升水结构,也意味着远月合约进口成本更高。目前,ICE原糖10月合约对应的配额外进口成本为7900元/吨(考虑加工糖厂锁汇和10月合约报价贴水),如果用现货价格锚定,内外盘食糖价差基本修复,但是ICE原糖明年3月合约对应的进口成本为8100元/吨,仍有修复的需要。长期来看,因为国内食糖长期面临500万吨左右的产需缺口,需要通过进口糖弥补,所以ICE原糖折算的配额外进口成本成为了郑糖价格重要的锚定,奠定了内外盘价格波动的强联动性,所以郑糖价格仍有修复内外盘价差的需求。(作者单位:中信建投期货)

编辑:张瑶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