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财经  > 正文

暴雨洪灾后,未开封的饮料为啥不能喝?

日期:2023-08-05 07:17:59 来源:互联网

台风肆虐,暴雨来袭

近期多地遭遇洪水侵袭


(资料图)

洪水冲来的“免费”饮料

没有开封能喝吗?

注意!!

洪水泡过的饮料千万别喝

即便没开封也是如此

洪水可能曾裹挟

厕所粪便、生活垃圾等

会进入瓶内造成污染

而瓶装饮料通常含糖多

利于细菌快速繁殖

这些饮料喝了可能会中毒!

洪水有多危险?

洪灾后饮水究竟有多不安全?

洪水里的隐藏“杀手”

古语有云“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事实上洪水过后确实容易导致疾病的大流行。

在《灾后疫情分析及防范》手册中提到,自然灾害导致饮用水被污染后,可能导致腹泻类疾病的暴发。

2004年,孟加拉国遭遇洪水侵袭后,出现腹泻症状病例超17000例,均被检出霍乱弧菌和产毒性大肠杆菌。

2001-2003年,印度尼西亚一项关于小隐孢子虫(经水传播的寄生虫)的感染风险因素评估研究发现,相比对照组,案例病患中接触过洪水者得病几率是其他病例的4倍以上。

所有的洪水都存在致病风险因素。致病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人类或动物的粪便、农业和工业生产中的有害化学物质、矿区的重金属等。之前,某地疾控中心发布了洪灾后各种传染病发生风险的评估表。

洪灾后霍乱、其他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急性出血结膜炎等疾病都有极高的发生概率。

水灾过后怎样安全用水

洪水就是这样无情,让人们受困于水却又无水可喝。

学界普遍认为,3天不喝水足以致命。那么,受灾地区的人们应该如何喝到安全的水?

答案是可以将自来水烧开后饮用,且为保证安全,刷牙、洗手、洗脸、洗碗碟、洗食物等,皆需在自来水烧开后才可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被洪水泡过的瓶装水也可能已经被污染了,外表看起来可能还很干净,但拧开瓶盖后会发现,“脏东西”已经进到了瓶子里面。

这主要是因为,使用螺旋盖、按扣盖、拉盖等的容器属于不防水容器,全金属材料罐等是防水容器。为保安全,还是喝烧开后的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且装水的容器必须保持干净。

如果在家中没有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又遇到供水中断情况,可以选择干净器皿储存雨水(虽然雨水也存在一定污染问题,但比洪水强很多)过滤、烧开后再饮用或使用。

家里的这几种东西要扔掉

食物卫生

除了饮水需要注意外,还要丢弃与洪水接触的所有食物,如果食物接触过任何洪水,那就不再安全,也会增加感染水源性疾病的风险;不吃剩饭剩菜,不吃生冷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和水产品;食物生熟要分开;碗筷要清洁消毒后使用;不要到无卫生许可证的摊档购买食品。

个人卫生

不要使用洪水洗碗,洗漱和准备食物。如果接触过洪水,请务必用肥皂和水洗手。

各人的毛巾、脸盆、手帕应当单用,如果不得不与病人共用脸盆,则应让健康人先用,病人后用,用完以肥皂将脸盆洗净。如皮肤、黏膜被患者的血、尿或口腔分泌物污染,应立刻用消毒酒精擦拭消毒。被病人血、排泄物污染的环境和物品也应及时消毒。

为预防皮肤擦烂,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可以在皮肤皱折部位扑些痱子粉。下水劳动时,每隔1~2小时休息一次,擦干脚,在阳光下暴晒片刻。

每次劳动离水后,一定要洗净脚,穿干鞋。当发现脚部皮肤破溃并有加重趋势时,如情况许可应暂时不要下水。要设法穿长统靴。有足部皮肤病的应少下水。

环境消毒

如果房屋与洪水接触,应安全清洁,扔掉无法用漂白剂洗涤和清洁的物品,例如枕头和床垫。用肥皂和水以及漂白剂清洁所有墙壁,地板和其他表面。

消除住所外的污泥,垫上砂石或新土;清除井水污泥并投以漂白粉消毒;整修厕所,修补禽畜圈。不要随地大小便,粪便、排泄物和垃圾要排放在指定区域。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7月29日至8月1日,河北省涞水县普降暴雨,持续强降雨和强风天气引发洪水险情。李金璐 摄

预防蚊虫

如果房屋位于有积水或死水的地方,请使用驱蚊剂并按照标签上的说明将其涂在衣服或皮肤上。睡觉时也穿长衣长裤,使用蚊帐。

粪缸、粪坑中加药杀蛆;室内用苍蝇拍灭蝇,食物用防蝇罩遮罩;动物尸体要深埋,土层要夯实。人群较集中的地方,也是鼠类密度较高的地方;当发现老鼠异常增多的情况需要及时向当地有关部门报告。保持住屋和附近地面整洁干燥,不要在草堆上坐卧、休息。

另外,在血吸虫病流行区,不接触疫水是预防血吸虫病最好的方法。接触疫水前,在可能接触疫水的部位涂抹防护药, 如“防锄霜”和“皮避敌”等,穿戴防护用品,如胶靴、胶手套、胶裤等。接触了疫水应主动去“血防”部门进行检查,发现感染应早期治疗,以防止发病。

加强家畜的管理

猪要圈养,搞好猪舍的卫生,不让其尿液直接流入水中,猪粪等要发酵后再施用。管好猫、狗等家禽动物。家畜家禽圈棚要经常洒灭蚊药;畜栏内的禽畜粪便也要及时清理,入集粪池。

出现不适及时求医

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要尽快寻求医生帮助。其次是遵听医嘱,配合完成传染病防护隔离措施,注意相关药物使用方法。

来源 |央视网综合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新闻网、健康中国

标签:

推荐